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工廠15車間任務很多,其工作量占去了當時15車間全部工作的百分之七八十。任務不僅繁重,而且時間很緊,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整流罩。整流罩是東方紅一號衛星的保護罩,上空以后這個保護罩就會分開,然后東方紅一號衛星才能分離進入軌道。長征一號箭體結構的其他產品生產都相對順利些,就是整流罩比較難。這是工廠第一次生產運載火箭整流罩。
整流罩生產完成后,要送去702所進行分離試驗,試驗的要求是以每秒不小于5米的速度進行分離,由于是第一次使用平拋分離方案,沒有什么經驗,結果分離試驗失敗了。事后我們觀看高速攝像機的影像,發現整流罩打開后的寬度不夠,這樣衛星就無法分離。做了幾次試驗都不行,我們都以為前功盡棄了。后來,一院讓一部的謝光選來給予技術指導,謝光選和一部三室、十室、工廠15車間的同志一起想辦法。因為整流罩重量要求嚴格,不能太重,所以我們殼體的剛度不夠。謝光選舉了個例子:我用拳頭打一拳,打在棉花上面,力量就沒了;打在鐵板上的話,鐵板就倒了。所以在不超重的前提下,一定要把殼體本身做結實。座談會后,一部三室對設計圖紙進行了修改,我們也跟著加班加點調整生產方案,在薄弱處加了幾塊鋼板,增加了結構的剛度和強度,再做分離試驗的時候就成功了。
在整個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研制過程中,整流罩的研制攻關是當時結構生產中遇到的最大困難。那會兒,大家的壓力特別大,尤其是在第一、二次分離試驗都失敗的時候,大家的心一直懸著不知道如何是好。當時我也在試驗現場,我看到試驗失敗的那一刻,設計員的臉色都變了。要知道當時其他產品都準備裝箱運去基地了,但是整流罩還有問題,所以上上下下都比較著急,工廠領導和一部設計員經常到15車間現場協調,催促任務,我們不分晝夜地搶干,有時候半夜還有領導來看望我們。
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研制時期,國內外環境都不太好,一切都是新的挑戰。我們沒有經驗,就連工裝都是新的,我們根據3車間送來的零件,慢慢摸索,并自制出工裝,然后再用自制工裝去生產整流罩,我們先生產一半,看這個工裝能用后,再用它去生產另外一半。這兩個罩子弄好了以后,如何讓整流罩不變形,當時也是費了一番周折。兩半罩由于變形根本無法合罩,我們就想辦法用鋼桿往外頂,當時為了整流罩的研制,我們什么“土”辦法都用了。
這個產品新穎,生產的硬條件也不夠齊備,再加上大家都沒有經驗,我們就是這樣不停摸索,經歷失敗,失敗后總結,總結后轉變,才取得最后的成功。
講述人:董清起(原公司15車間調度員)、許瑞林(原公司15車間工人)
文字:王玥 張雙瑩
編輯:寧麗紅 王玥
來源:首都航天機械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