聯盟號載人飛船,是蘇聯研制的第三代載人飛船的名字。與之相對應的載人航天計劃稱為聯盟計劃。聯盟號飛船是蘇聯在積累了多年經驗之后,所開發出來的一種最成熟的載人航天器。由聯盟號飛船衍生出的其它航天器包括:聯盟T,聯盟TM,聯盟TMA等以及進步號貨運飛船系列。
聯盟號飛船于1967年4月23日首次發射,至1981年共發射40艘,之后被聯盟T飛船所取代。
名稱 | 聯盟號載人飛船 | 研制國家 | 蘇聯 |
首次發射時間 | 1967年4月23日 | 發射場 | 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 |
運載火箭 | 聯盟號運載火箭 |
基本的聯盟號飛船設計是許多計劃(其中的一部分從未公開)的基礎。最初的設計目的為在前往月球的同時,避免使用美國土星五號或者蘇聯N1運載火箭那樣巨大的發射工具,而是不斷地將類似聯盟號火箭的上面級運送到太空并連接起來。
型別 | 發射日期 | 宇航員 | 任務 | 返回日期 |
聯盟1 | 1967年4月23日 | 科馬洛夫 | 進行工程技術、科學和醫學生物學實驗;返回時科馬洛夫犧牲。 | 1967年4月24日 |
聯盟2 | 1968年10月25日 | 無人 | 1968年10月28日 | |
聯盟3 | 1968年10月21日 | 別列戈沃伊 | 與聯盟2號會合,檢驗飛船的性能,記錄了宇航員的心電圖等。 | 1968年10月30日 |
聯盟4、5 | 1969年1月14日/15日 | 沙塔諾夫/沃雷諾夫、耶里謝也夫、赫魯諾夫 | 聯盟4、5號對接,2艘飛船一起飛行4小時35分,然后各自返回。飛行過程中進行了空間物理和導航試驗,記錄了宇航員的心電圖、心震圖等。 | 1969年1月17日/18日 |
聯盟6/7/8 | 1969年10月11日/12日/13日 | 紹寧、庫巴索夫/費里普欽科、沃爾科夫、戈爾巴特科/沙塔洛夫、耶里謝也夫 | 聯盟6號進行了焊接金屬試驗;檢查改進后的飛船系統,研究空間因素對人體的影響。聯盟7號確定恒星的亮度,測量太陽照度,并進行其他科學技術考察和軍事偵察。聯盟8號在近地空間進行了廣泛的科學考察,對控制飛船編隊飛行的復雜系統進行試驗。 | 1969年10月16日/17日/18日 |
聯盟9 | 1970年6月1日 | 尼克拉耶夫、謝瓦斯奇亞諾夫 | 對宇航員測定了對失重的敏感性,記錄心電圖等,考察了工作能力;對地球地質、大氣形成等進行觀測;對近地空間的物理掀起性進行研究,進行通訊和導航實驗。 | 1970年6月19日 |
聯盟10 | 1971年4月23日 | 沙達洛夫、耶里謝也夫、魯卡維士尼科夫 | 與4之前發射的禮炮1號對接,飛行5個多小時。檢驗改進后的飛船系統;演練手操縱及各種飛行狀態下的方向和穩定,進行醫學觀察。 | 1971年4月25日 |
聯盟11 | 1971年6月6日 | 達勃洛瓦里斯基、沃爾科夫、巴察洛夫 | 與禮炮號對接,宇航員進入站內進行大量實驗:檢查和試驗空間站的結構設計及控制方法;研究地球地質、電磁輻射的物理特性;大量的醫學生物學研究,著陸前因座艙泄露減壓,宇航員全部死亡。 | 1971年6月30日 |
聯盟12 | 1973年9月27日 | 拉扎也夫、馬卡羅夫 | 檢驗改進后的船上系統,練習了各種飛行狀態下的操作過程;對大自然的生成物作了光譜攝影,記錄了宇航員的心電圖、呼吸描記圖、心震圖。 | 1973年9月29日 |
聯盟13 | 1973年12月18日 | 克里木克、列別杰夫 | 用天文望遠鏡拍攝恒星的紫外線光譜,對地球表面進行光譜攝影。研究了宇航員大腦的血液循環特點,記錄了心電圖等。 | 1973年12月26日 |
聯盟14 | 1974年7月3日 | 波波維奇、阿爾丘金 | 與之前發射的禮炮3號對接,站內工作5天,對空間的物理特性、地球表面的地質及大氣的構成進行研究,還研究了空間環境對人體的影響。 | 1974年7月19日 |
聯盟15 | 1974年8月26日 | 薩拉發諾夫、杰明 | 與禮炮3號對接失敗,緊急返回。 | 1974年8月28日 |
聯盟16 | 1974年12月2日 | 費里普欽科、魯卡維士尼科夫 | 為1975年美蘇聯合飛行作準備;對一些重新設計和改進的系統進行考驗;對地球進行了觀察和攝影,進行醫學生物學研究;記錄了宇航員的心電圖等。 | 1975年2月9日 |
聯盟17 | 1975年1月11日 | 古巴列夫、戈列奇卡 | 與1974年12月26日發射的禮炮4號對接,宇航員進入站內工作。研究了空間的物理現象;進行了醫學生物學研究;考驗改進后的空間站。 | 1975年2月9日 |
聯盟18 | 1975年5月24日 | 克里木克、謝瓦斯奇亞諾夫 | 與禮炮4號對接,對生保系統進行測試:研究了太陽、行星和恒星;進行了醫學生物學實驗、血液循環功能、心肺功能、人體對長期航天因素的反應,記錄了宇航員的心電圖等。 | 1975年7月26日 |
聯盟19 | 1975年8月15日 | 列昂諾夫、庫巴索夫 | 與美國“阿波羅”號對接,2艘飛船對接飛行2天。雙方共完成35項科學實驗,其中5項為聯合實驗:人造日食,紫外合實驗;紫外線輻射吸收;多用途熔爐;輻射與失重對真菌培養的影響;宇航員對微生物的免疫力。 | 1975年7月21日 |
聯盟20 | 1975年11月17日 | 無人 | 和禮炮4號實現對接飛行。 | 1976年2月16日 |
聯盟21 | 1976年7月6日 | 瓦雷諾夫、茲奧洛波夫 | 與之前發射的禮炮5號對接,宇航員進入站內工作48天,進行限地球表面攝影和空間技術方面的實驗;記錄了宇航員的心電圖、呼吸描記圖和心震圖。 | 1976年8月24日 |
聯盟22 | 1976年9月15日 | 貝科夫斯基、阿克謝諾夫 | 檢驗和完善從空間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質和地理特征的方法。利用多光譜攝影機進行地球資源研究,記錄了宇航員的心電圖等。 | 1976年9月23日 |
聯盟23 | 1976年9月14日 | 米達夫·羅杰斯特、恩斯基 | 原計劃與禮炮5號對接,后因對接控制系統發生故障而中斷飛行,并于水上降落。 | 1976年10月16日 |
聯盟24 | 1977年2月7日 | 卡爾巴特卡、戈拉斯科夫 | 與禮炮5號對接,繼續進行聯盟21號的實驗與研究。在醫學方面完成一系列功能試驗:研究心血管系統的狀態,記錄各種醫學數據;去宇航員的血液樣本。 | 1977年2月25日 |
聯盟25 | 1977年10月9日 | 科瓦列諾克、柳明 | 原計劃與之前發射的禮炮6號對接,由于對接程序發生偏差而未成功。 | 1977年10月11日 |
聯盟26 | 1977年12月10日 | 羅馬年科、戈列奇卡 | 與禮炮6號對接,宇航員出艙活動88分鐘。主要是驗證航天服性能,進出禮炮號的能力,在艙外進行操作和修理的能力。宇航員乘聯盟27號返回。 | 1978年1月16日 |
聯盟27 | 1978年1月10日 | 扎尼別科夫、馬卡羅夫 | 與禮炮6號-聯盟26號復合體對接,4名宇航員一起進行了為時5天的科學、技術、醫學和生物研究。宇航員乘聯盟26號返回。 | 1978年3月16日 |
聯盟28 | 1978年3月2日 | 雷梅克、古巴夫 | 與禮炮6號對接,完成了蘇捷學者設計的研究項目。包括:從混合劑中獲取特種金屬;人皮膚里的氧狀態;失重對海藻生長的影響等。 | 1978年3月10日 |
聯盟29/30/31 | 1978年6月15日/6月27日/8月26日 | 科瓦列諾克、伊凡欣科夫/克里木克、赫馬謝夫斯基/比科夫斯基、意恩 | 聯盟29號與禮炮6號對接構成復合體。宇航員于7月29日出艙活動2小時5分,11月2日乘聯盟31號返回。在此期間,聯盟30號和31號先后與禮炮6號-聯盟29號復合體對接,聯盟30號乘員乘原飛船返回,聯盟31號乘員乘聯盟29號返回。聯盟29、30、31號的宇航員在禮炮6號內制取了50種合金;制成鎘碲及鎘汞碲半導體新材料;觀察和拍攝了帕米爾冰川及海洋照片1.8萬張,記錄血流圖和心電圖,測定向體質量等實驗。 | 1978年9月3日/7月5日/11月2日 |
聯盟32 | 1979年2月25日 | 科亞霍夫、柳明 | 與禮炮6號對接,進行了金屬研究,對地球表面、海洋和氣象等進行觀測,并拍攝大量照片,在醫學生物實驗中用自行車功率計和綜合訓練器進行體育鍛煉。 | 1979年6月13日 |
聯盟33 | 1979年4月10日 | 魯卡維士尼科夫、伊萬諾夫(匈牙利) | 因飛船推進系統發生故障,飛船提前返回,這是對接的第6次失敗。 | 1979年4月12日 |
聯盟34 | 無人 | |||
聯盟35 | 1980年4月9日 | 柳明、波波夫 | 與禮炮6號對接,飛行將近185天,乘聯盟37號返回,進行了大量工藝實驗,生產了100多種新材料樣品;進行了地球物理研究、醫學生物學實驗,天文觀察和宇宙射線的研究。 | 1980年6月3日 |
聯盟36 | 1980年5月26日 | 庫巴索夫、法爾卡什(波蘭) | 與禮炮6號-聯盟35號復合體對接,2名宇航員進入站內參加了一些禮炮6號的實驗,于1980年6月3日乘聯盟35號返回。 | 1980年7月31日 |
聯盟38/39 | 1980年9月18日 | 羅馬年科、門杰沙(古巴)/茲哈尼貝柯夫、古拉格查(蒙古) | 與禮炮6號、聯盟37號對接,飛行中門杰沙研究腳掌的低重力效應和防治方法;以及中樞神經狀態,觀察了地質結構、簿洋浮游生物和自然資源等。與禮炮6號-聯盟T-4號復合體對接,宇航員進行醫學檢查,研究人體對失重的效應,還進行了“生物節律”、“感覺”和“時間”實驗。 | 1980年9月26日/1981年3月30日 |
聯盟40 | 1981年5月17日 | 波波夫、普路那留(羅馬尼亞) | 與禮炮6號-聯盟T-4號復合體對接,進行了一系列天體物理學和技術實驗,以及醫學生物學研究。 | 1981年5月22日 |
聯盟1號
聯盟1號是聯盟號飛船的第一次發射,于1967年4月23日在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,在完成了第13圈的軌道飛行,飛船宇航員向地面報告工作順利。在飛到第18圈時,操縱和穩定飛船明顯發生了困難,即在從地面起飛26小時45分后,航天員開始做再入大氣層的定向操縱和啟動反推火箭的時候。事故發生了。當飛船以644km/h的速度撞到地面時,宇航員弗拉基米爾·科馬羅夫上校當即死亡。
聯盟11號
聯盟11號飛船于1971年6月6日7時55分(莫斯科時間)發射升空的,并與禮炮1號空間站成功對接,飛船于12日返回,然而在返回下降階段時,飛船因密封性問題造成返回艙失壓,三名宇航員因缺氧,人體內血壓致命地升高,血液突然沖入大腦,引起血栓而死亡。雖然返回艙成功的在地面軟著陸,但三名宇航員還是安詳的離去。這三名宇航員的名字是指令長格奧爾基·多勃羅沃利斯基、宇航員弗拉基斯拉夫·沃爾科夫和維克多·帕查耶夫。
聯盟號飛船是蘇聯在積累了多年經驗之后,所開發出來的一種最成熟的載人航天器。由聯盟號飛船衍生出的其它航天器包括:聯盟-T,這是聯盟號的直接升級物和替代品;聯盟-TM,相對聯盟T進行了更多的改進,主要執行向和平號空間站和國際空間站運送宇航員工作組的任務;聯盟-TMA,聯盟系列的最新產物,是俄羅斯航天部門現在擁有的唯一一種可載人航天器,也是可以向國際空間站輸送宇航員的僅有的工具。在航天飛機屢次發生事故的情況下,聯盟-TMA的意義變得更為重大。
其他衍生物包括進步號貨運飛船,這是一種設計的十分成功的無人貨物運輸飛船,在維持和平號空間站和國際空間站的正常運轉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。
一般認為,中國的神舟系列飛船參考借鑒甚至得到了聯盟號的設計。但是中國研制的神舟飛船并不是聯盟飛船的直接衍生型號,但是,神舟號飛船與聯盟號飛船的結構相似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有關負責人指出,這種相似僅僅是由于氣動外形設計需要。